
导读:抗日战争时期,由于敌人的封锁,处于敌后的八路军物资十分匮乏,大部分武器弹药和生产生活物资,都是靠缴获得来的。每次战斗后,除了武器弹药之外,罐头、军装、钢盔、药品等物资都是打扫战场时的“抢手货”。
特别是日本军官配备的战马、黄呢子大衣、军刀,更是深受我军指挥员的喜爱。
1937年9月,林彪率领115师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板垣师团的辎重运输队,是八路军走上抗日战场的首场大捷。
战后打扫战场时,过惯“苦日子”的八路军官兵们,将能拿走的武器弹药,生活物资一件不落全部搬回了驻地,之后由后勤部门分配到各个连队。据说,115师团以上军官每人都分到了一件黄呢子大衣,一把日本军刀。
作为115师的师长,林彪得到一件上好的黄呢子大衣,同时在查看缴获物资时,亲自挑选了一匹名为“千里雪”的东洋马,当作自己的坐骑。
不久后的一个早晨,林彪身穿黄呢子大衣,骑着东洋马外出。因为大雾弥漫能见度差,被晋绥军的哨兵误认为日本军官,开枪打成重伤。
事情发生之后,中央和八路军总部高度重视,多次下达命令,禁止各级军官私自穿着缴获的日军装备,以免再次发生误伤的情况。
可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,虽说中央三令五申,明令禁止八路军各级将领私自穿着缴获的日军装备,但很多将领在打了大胜仗后,还是会使用日军的装备,会穿上缴获的日军黄呢子大衣拍照,以做纪念。
例如1940年9月,129师386旅在百团大战中,攻占了榆社县的一处日伪军据点,并全歼守军。为了庆祝胜利,战后386旅旅长陈赓和参谋长周希汉一起合影留念。
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,拍摄地是在一处刚刚经过激战的建筑物旁边。旅长陈赓头戴一顶日本军帽,脖子上戴着缴获的望远镜,双手叉腰,正在开怀大笑。旁边的参谋长周希汉身穿黄呢子大衣,同样面带微笑。仔细观察,二人身后的战士头顶上戴着日军的钢盔,很是滑稽。
这张照片中,陈赓手握日本军刀,一旁的周希汉和身后的士兵仍是同样的装扮。从这些照片中不难看出,虽然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三令五申,禁止私自穿着缴获的日军装备,但在前线作战的部队中,仍存在有大量使用日军装备的情况,这也导致在我军中像林彪类似的误伤事件也时有发生。
1943年,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在司令员康俊仁的带领下,粉碎了日军的多次大扫荡,取得了反扫荡作战的胜利。
与其他八路军高级将领略有不同,康俊仁没当过红军,抗战爆发前,他只是山西老家农村的一名村长。日本人来了之后,为了保家卫国,才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,因为骁勇善战,很快就成了游击队的领导人。
在康俊仁的率领下,游击队在中条山地区除汉奸,杀日军,深得老百姓的拥护,人数也从开始的一百多人发展到一千多人。1943年,根据组织上的安排,康俊才率领的游击队和其他地区武装合编为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,由康俊才任司令员。
虽然第三军分区成立时间不长,但在康俊才的率领下打了很多次胜仗,缴获的日军武器弹药和装备不计其数,军区从上到下,几乎人手都有日军的装备,康俊才作为司令员自然也不例外。
每次外出,康俊才最喜欢穿日军的黄呢子大衣,腰上挎着日本指挥刀,骑东洋大马,来去如风。1944年1月21日,农历新年将近,为了摸清日军的动向,确保根据地过一个安稳年,康俊才决定带领小分队潜入城中打探消息。
一番侦察后,21日深夜康俊才率领小分队赶回了军分区驻地。寒冬的深夜,雾气弥漫,就在小分队走到军分区附近时,一声枪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,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康俊才应声倒地。后面的队员立刻上前查看,发现子弹正中要害,司令员已经牺牲了。
开枪者是谁?为何不经询问就擅自开枪?愤怒的队员一拥而上将“凶手”抓住,才发现开枪者竟然是军分区的哨兵。得知被射杀的是司令员后,哨兵懊悔的流下了眼泪。
据哨兵讲,当天深夜大雾弥漫,能见度很差,为此所有哨卡都加强了警戒。到了深夜时分,正在巡逻的他突然听见远处有走路声,便立刻警觉起来。
声音越来越近,他刚想开口问通行口令,就见浓雾中若隐若现走出一个“日本军官”,身穿黄呢子大衣,腰上挂着日本军刀,哨兵脑海中闪现出“日军夜袭”,下意识的开枪射击,由于距离较近,所以一枪击中要害。
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后,哨兵并未受到处罚,太岳军区反而对他站岗时的机警进行了表彰。而康俊才则作为反面典型,被太岳军区和八路军总部通报全军,希望将士们以此为戒,避免再次发生误伤事件。
